“夫人者,天地之心,天地万物,本吾一体者也。生民之困苦荼毒,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?”
“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,则自能公是非,同好恶,视人犹己,视国犹家,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,求天下无治,不可得矣。”
这是王阳明在《答聂文蔚书(一)》一文中,心系黎民疾苦的真切体悟。
视人如己,体现了王阳明的亲民思想。
王阳明常爱说的一句“视民之饥溺犹己之饥溺”语出《孟子·离娄下》,孟子说的王阳明同乡大禹是负责治水的,只要天下有一个人掉水里淹死了,他都觉得是自己推下去的,因为是他在治水时,没在岸边把防护设施建好。
王阳明学习汲取了尧舜、孔孟以来的圣贤思想,但也有创造性转化。比如针对理学家程颐和朱熹将古本《大学》“在亲民”一语改为“在新民”,王阳明并不认同,阐述了他的亲民思想。
他说:“‘亲民’犹孟子‘亲亲仁民’之谓,亲之即仁之也……又如孔子言‘修己以安百姓’,‘修己’便是‘明明德’,‘安百姓’便是‘亲民’。”
爱民保民、顺应民心、安民富民,王阳明始终以民为本。
王阳明认为“亲民”的核心道德是“仁”,并用于教化民心。而孝是行仁之本,孝是仁道的工夫起点。尽孝不是仅仅爱自己的父母,还要推己及人,爱天下所有人的父母。“亲民者,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。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,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。是故亲吾之父,以及人之父,以及天下人之父,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父、人之父与天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矣;实与之为一体,而后孝之明德始明矣!”
王阳明在江西做官时,有一对父子发生争执,吵闹不休,找王阳明为他们评理。王阳明并没问是非曲直,而是给他们讲了几句话,结果话没讲完,父子二人抱头痛哭而去,和好如初。王阳明的学生很奇怪,问他说了什么话。先生说:“我说舜是世上最不孝的儿子,瞽叟是世上最慈爱的父亲。”
弟子更吃惊。王阳明解释说:“舜常常以为自己是最不孝的,所以他才能做到孝。瞽叟常常以为自己是最慈爱的,所以他不能做到慈。”
王阳明用余姚的先贤圣人舜的故事,正话反说,双方各打五十大板,让争吵中的父子深受震动、反躬自省。
王阳明的亲民思想,与为官、为学、致良知是“一体化”的。为官者要以德修身,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文明素质,做人民的表率,身教重于言教,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。
王阳明在地方任职时,一改其他官员出巡时必高举“肃静”“回避”牌之惯例,叫人高举脚牌,牌上改写成“求通民情”“愿闻己过”字样,希望老百姓来官衙畅所欲言,为民作主。
王阳明还有重要的“另一改”,就是反对繁文缛节。他在《裁革文移》一文中鲜明指出:“看得近来官府文移日烦,如造册依准等项,果系徒劳徒费,虚文无补……除例该奏报及仓库钱粮金帛赃罚纸价预备稻谷等项,仍于每岁终开项共造手册一本,送院查考外;其余一应不大紧要文册,及依准等项,通行裁革,务从简实,以省劳费。凡我有官皆要诚心实意,一洗从前靡文粉饰之弊,各竭为德为民之心,共图正大光明之治。”可见其反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的决心!
晚年王阳明的“越中三记”(《尊经阁记》《亲民堂记》《浚河记》),更是把亲民思想发扬光大。
经过王阳明的点拨指教,绍兴知府南大吉命名其莅政之堂曰“亲民”,每日在“亲民堂”自励勤勉,并以“亲民”为毕生职责,成为绍兴历史上的著名清吏。王阳明为其写下《亲民堂记》。另一篇《浚河记》,同样是为百姓兴修水利做实事的政绩观鼓与呼,为民心树碑,为历史作证。
国犹家,体现了王阳明的家国情怀。
王阳明13岁就热衷于学习弓马之术,研读《六韬》《三略》等兵书。次年,他和父亲同游居庸关,亲身调查边关防务,“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”,或许就是今天的研学游吧!
不久,他又打算直接向皇帝上书,请求率军平乱。其父闻之大惊,“斥之为狂”,少年王阳明“乃止”。
当时北方边关告急,朝廷下诏求言,王阳明复命后上《边务八事》,言极剀切,极富爱国情怀。
治国先爱国。
王阳明从青少年时期就抱有这样的思想,对文天祥、屈原等人充满崇敬之情,留下很多爱国诗篇。比如,“苏武坚持西汉节,天祥不受大元官。忠心贯日三台见,心血凝冰六月寒。卖国欺君李士实,九泉相见有何颜。”等等。
最有意思的是,王阳明从小与伏波将军结缘。
伏波将军马援是东汉的爱国英豪,以善于用兵著称,曾经率领大军征讨交趾(相当于现在两广大部分地区以及越南的中北部地区)。广西横县的郁江乌蛮滩北岸有座马援将军庙,与京师远隔千里,当时身在京师的王阳明竟然在梦中拜谒过这座庙,醒来后他赋诗一首:“卷甲归来马伏波,早年兵法鬓毛皤。云埋铜柱雷轰折,六字题文尚不磨。”
治国为亲民。
1516年,刚刚艰难取得平盗寇大捷的南赣巡抚王阳明,班师回朝。一路看到百姓流离失所,饱受战争之苦,王阳明喜中有忧,《还赣》诗中一句“迎趋勤父老,无补愧巡行”,思考如何使外逃百姓尽快返回家园、安居乐业,把这看成自己为官的第一责任和要务。
1517年,当地三月不雨,正是农事繁忙之季,王阳明忧心如焚。他一面勤政为民,一面虔诚祈雨,果然连续下了三天雨,百姓大喜,王阳明抑制不住与民同乐的心情,欣然写下《回军上杭》诗一首,反映平乱初期当地百姓境况,以及自己由忧转喜的心情。
后人多把王阳明的成功祈雨神化。王阳明在当时就给“天人感应”赋予了新内涵,即“以民为天”,具体说就是通过除弊兴利,动员百姓一起抵御自然灾害,根据当时风俗和百姓文化接受程度,借祈雨向灾民讲明实情,沟通官民关系,协力同心,落实抗灾措施,以安民心,而不是兴师动众,借祈雨之名行扰民沽名之实。《答佟太守求雨》一文中专门提到,逢这样大灾,为官者要带头“减膳撤乐”,访贫问苦,积极赈灾,“执事其但为民悉心以请,毋惑于邪说,毋急于近名,天道虽远,至诚而不动者,未之有也!”顺应传统礼仪,坚决反对造谣迷信。
1519年,江西各地旱情严重,加上宁王之乱造成的破坏,百姓生活困苦至极。王阳明对饱受天灾人祸的百姓感同身受,他接连上疏请求缓征粮税,却终未能获得朝廷批准。1520年12月,王阳明再次上疏,极力劝说皇帝减免税收。他详细罗列了请求免征缘由,并表示愿意承担罪责“待罪之至”,体现了他为民担当、视人犹己、视国犹家的无私精神境界。
1520年,江西诸县发生水患,王阳明命令各地官员开仓济民,以缓解灾民燃眉之急。在《恤水灾牌》一文中,他再三要求各地官员爱民如子,给予百姓行实惠,不得敷衍搪塞,浪费钱财粮食而不救百姓之灾患。
基层管理创新。
王阳明绝大部分仕宦生涯是在地方各级任职,历任龙场驿丞、庐陵县知县、南赣巡抚、江西巡抚、两广总督等,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基层治理经验。
抓好基层管理创新,就是抓好国家治理的末端创新,王阳明基层管理有“三招”。
第一招:仁爱亲民,体恤百姓,强化教化德治。
王阳明半生为官,有机会在其为官吏的地区推行孝道、敦厚风俗。他也珍惜这样的机会,做了许多造福百姓之事,例如平定叛乱、安置流民、教养百姓等。其中,兴办针对少儿开设的社学(明代基层教育机构),蒙以养正,影响深远。
1518年10月,王阳明颁布《南赣乡约》。
《南赣乡约》共有十六条,主要目的是在劝谕百姓的基础上,明确乡约内部权利、义务规范,将儒家伦理道德具体化、平民化、制度化,从而更加行之有效地引导乡民的思想行为。
王阳明要求百姓遵循儒家礼制和道德规范,通过平实的语言,向百姓传达儒家伦理道德原则和人伦秩序规范,劝告百姓寻医问药不迷信、婚丧嫁娶不铺张,从而引导百姓树立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。
第二招:增设县治,重建行政区划,推行群众自治。
王阳明初到南赣就发布了《十家牌法告谕各府父老子弟》《告谕父老子弟》,颁布《南赣乡约》,实现了从官方主导向民间自治力量的转化,事实上加强了基层政权领导力。
推行“十家牌法”与乡里制度的结合。“十家牌法”将十家编为一牌,登记家庭的详细信息。牌内十家互相监督,轮流负责收集信息,随后通知各家相互知晓,有可疑情况立即上报,一旦出现隐瞒不报的情况,事发后连同治罪。王阳明还着手恢复乡里制度,重申乡里的事务安排,赋予里长管理和教化的职责。通过“十家牌法”和乡里制度的结合,在基层社会建立起严密的组织体系,为儒家伦理道德在基层社会的传播提供了基础。
第三招:整顿吏治,安抚民心,同步加强法治。
王阳明一方面主张在基层治理中以儒家道德礼仪劝善改过,另一方面又采取强制措施对违逆者严加惩治,体现礼法刑政共治的特点。
王阳明在治理基层社会期间,深感一些基层官吏习气恶劣,他采取措施对吏治进行严厉整肃,以减少官吏的巧取豪夺,给百姓带来切实好处。
江西发生水患时,一些官员无视生民疾苦,“乘机窃发,惊扰地方”。王阳明发布禁约,对官员活动作出严格规定,告谕属地官员“务须轸念地方,痛恤民隐”。
他要求各地大小官吏廉洁奉公,在处理军需的粮草和兵役时,要亲自编派任务,按照规定秉公处理,不得私下收受贿赂,不得扰乱百姓生活,“敢有抗违生事惊扰地方者,就便拿解赴官,治以军法”。德法共治,威震一方。
爱国辨忠奸。
27岁那年,王阳明再次参加会试,考中进士。几年后,正德皇帝即位。在新君改元之际,时为兵部主事的王阳明想要劝说皇帝“正心”。他上疏,题为《乞侑言官去权奸以彰圣德疏》,其中的“权奸”,直指正德皇帝宠信的太监刘瑾,后因此遭祸入狱。
王阳明在为官从政后,就用良知践履真正的忠诚。他曾毫不客气地批评当时官场存在的不正之风:“由科第而进者,类多徇私媒利……惟欲钓声利,弋身家之腴,以苟一旦之得,而初未尝有其诚也。”
民族平等团结。
王阳明谪居多为少数民族的贵州龙场之际,近乎绝望,淳朴善良的龙场人民给了他无私的援助,向他问好、送粮食,帮他搭建房子,房子虽然简陋却令人温暖。王阳明写下《何陋轩记》,认为“伪君子”才是真正的“陋”,那些少数民族的土著人,有着“外朴内美”“安而乐之”的品质,只要给他们文化教育,一定从物质到精神都可旧貌换新颜。有时,王阳明还和龙场各民族百姓共办宴会,大家一起载歌载舞、一醉方休。
王阳明对当地少数民族因俗化导,培育了大批心学弟子,更使儒学文明在贵州代代相传、后继有人,践行了大同社会的理想。他自觉以儒家的仁作为道德规范,其言其行表现出惠民、爱民之民本思想,对维护贵州民族社会秩序作出了突出贡献。
在贵州修文阳明洞,有彝族土司安国亨的题字,大书“阳明先生遗爱处”。这“遗爱”,寄托了当地百姓对王阳明无限的爱和思念。
王阳明《与安亘慰》的两封书信,表达了他与少数民族之间情真意深,永志难忘。他所写的《居夷诗》百余首,还有《玩易窝记》《何陋轩记》《君子亭记》《宾阳堂记》等,记述了他在贵州期间的心迹,是王阳明思想转变的历史见证。
他开启了贵州自由讲学之风,以后的文明书院、正学书院、阳明书院、南阜书院、学古书院都继承了这一传统,对贵州的教育与思想有着深远影响。
重视粮食。
王阳明每到一处为官,都非常重视耕种稼穑。在其应绍兴府官员所请而作《新建预备仓记》一文中,开宗明义:“仓廪以储国用,而民之不给,亦于是乎取。”从治国治民角度立意,点明了仓廪于国、于民的紧密关系。
即便在龙场当一个小小驿臣,王阳明也不忘一粒米中见大义,写了很多诗。其中,很多首带有陶渊明那样田园耕耘劳作的隐逸风格。比如,他在《观稼》中写道:“下田既宜稌,高田亦宜稷。种蔬须土疏,种蓣须土湿。寒多不实秀,暑多有螟螣。去草不厌频,耘禾不厌密。物理既可玩,化机还默识。即是参赞功,毋为轻稼穑!”
国以民为本,民以食为天,王阳明始终以“致良知”和“知行合一”守此本,敬此天。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
本文链接: http://pauloo.immuno-online.com/view-696961.html